Ho's wine vessel
Writing on the inner bottom of the vessel
中國 China
Ho's wine vessel

​ 何尊是西周早期 (成王或康王,約公元前1043年-前996年)的青銅器。其內底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親政五年時,在新營建的東都成周對其下屬“宗小子”的訓誥,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洛邑(今河南洛陽),即“宅茲中國”,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。同時,“中國”兩字作為詞組,首次出現在何尊銘文中。

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,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,統治者總是把自己居住區域視為“天下之中”,而稱它族居住區域為東、南、西、北四方。 《新書·屬遠》有“古者天子地方千里,中之而為都”。何尊銘文中的“或”是“國”的本字,從字面講,它由城池和干戈構成,表示“執干戈以衛社稷”。那時,人們已經認為,一個國家,不僅要有屬於自己的城池,而且要有軍隊,時刻來保護自己的疆土和臣民,這才稱得上國。後來,在此基礎上又外加“口”以為國界,屬於文字上自然演變。在古代,“國”的本意指城、邦,並非國家。 “中國”原意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,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。在這裡是指西周王朝所轄領土,即“天下”的中心——伊河、洛河流域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。

先秦時期的諸侯國自稱“中國”,將東南西北地區,不屬於“中國”地區的住民分別成為東夷、西戎、南蠻、北狄。 《尚書·周書·梓材》中也有周成王所謂“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”的記載。
自漢代開始,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“中國”。正因為如此,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,便以“中國”自居,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“中國”,將南朝叫作“島夷”;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,仍以“中國”自居,稱北朝為“索虜”、北魏為“魏虜”。又如在宋代,遼與北宋、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“中國”,且互不承認對方是“中國”。後來,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“中國”。 19世紀中葉以來,“中國”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。

“中國”一詞中的文化概念突破了地域概念的束縛,變成了華夏民族的另一個代稱。古時候,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“華夏”,“華夏”一詞和中國實現了相互應對,唐代孔穎達疏中有“華夏為中國也”。
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,從有史、物可證的夏(距今約4000-3600年)開始,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其間產生了周、秦、漢、唐等幾個最為重要和對後世最具影響力的朝代。周朝(公元前11世紀中期-前256年) 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封建王朝。其後,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。周朝是上承夏商,下開秦漢,以“制禮作樂”確立中華禮樂文明的典範,使“禮制”成為嗣後歷代王朝政治與文化的基石。周朝分為西周(前1046-前771年)和東周(前770年-前256年)兩個時期,在西周的古遺址發掘的青銅窖藏與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銅器,做工精緻,銘文內容豐富,歷來被考古界所重視,為我們研究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證來源。其中的不少青銅器上的銘文文記載,更是為西周歷史重要事件提供了關鍵的時間界線與實物證明。何尊是西周早期宗族中的一位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,是一件珍貴藝術品,也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的青銅器。 1963年於陝西省寶雞縣賈村公社賈村大隊(今寶雞市陳倉區賈村鎮)出土,現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。

何尊高 38.8 厘米,口徑28.8厘米,重14.6公斤。圓口,棱方體,長頸,腹微鼓,高圈足。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,角端突出於器表。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棱裝飾,頸部飾有蠶紋圖案,口沿下飾有蕉葉紋。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,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,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,工藝精美、造型雄奇。何尊內底部發現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銘文,殘損三字,現存一百一十九字,青銅銘文,是用青銅鑄造出的寶貴歷史,可以印證史籍或彌補史籍的不足。其銘文曰:“唯王初堙(遷)宅於成周,复禀武王禮福自天。在四月丙戌,王誥宗小子於京室,曰:‘昔在爾考公氏,克逑(仇)文王,肆文王受茲大命。唯武王既克大邑商,則廷告於天,曰:余其宅茲中或(國),自茲乂民。嗚呼!爾有唯小子亡識,視於公氏,有庸於天,徹命敬享哉!’唯王恭德裕天,訓我不敏。王咸誥。何賜貝卅朋,用作□公寶尊彝。唯王五祀。”

銘文大意是周成王五年四月,周王開始在成周(今河南洛陽)營建都城,適逢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,周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,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,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。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下,餘入住到天下的中心,由此統治民眾。周王賞賜何貝30朋,何因此作尊,以作紀念。

何尊是周人留給今人的珍貴遺產,有著重要的科學、藝術、歷史價值,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曠遠智慧,是人類的寶貴財富。銘文記述了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,營建成周、舉行祭祀、賞賜臣子的一系列活動,與《尚書•召誥》《逸周書•度邑》等古代文獻相合,《史記·周本紀》雲:周公贊成周洛邑“此天下之中,四方入貢道裡均”;《尚書大傳》說:“周公攝政,一年救亂,二年克殷,三年踐奄,四年建侯衛,五年營成周,六年制禮作樂,七年致政成王”與何尊銘文中“唯王五祀”“唯王初雍,宅於成周”相吻合;《逸周書·度邑》武王:“自洛汭延於伊汭,居陽無固,其有夏之居。我南望過於三途,北望過於有岳,鄙顧瞻過於河宛,瞻於伊洛。無遠天室,其曰茲曰度邑”與何尊中的“唯武王既克大邑商,則廷告於天,曰:余其宅茲中國,自茲乂民”相佐證。
其實,不僅“中國”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,而且“德”字也是第一個出現的。何尊之前的器物,無論青銅器還是甲骨文,都“德”字無心。在這之前,無論是表示得到還是表示道德,全部是無“心”,全是“得”。何尊之後的銘文,表示道德的有“心”,表示其他如人名的無“心”,則闡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國的理念。

日月輪迴尋踪,斗轉星移追夢。三千年後的今天,何尊依然耀眼生輝,展示著青銅器與金文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,彰顯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獨特魅力,講述著民族融合以及發展各族的中國古老故事。